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魔球2.0 - The Rays' Way

魔球算是過去二十年在美國大聯盟最流行的經營概念,不僅僅對棒球界,也對企業經營帶來新的想法,不過在過去八年,有一個新的概念興起,就是The Ray's Way,中文還沒有名稱,就暫時稱做為"光芒道",或是魔球2.0(不是野球太保那種)。

這個新概念,其實是由坦帕灣光芒隊所發展出來的,而這個啟源其實跟投資也有關係,因為這是由光芒的老闆與GM所推展,而這兩位人物,都是投資銀行出身的人,老闆Stuart Sternberg是高盛的合夥人,而GM是Andrew Friedman,做私募基金出身的。

金融業出身的人當大聯盟球隊的老闆不是頭一回發生,像紅襪的老闆John Henry是避險基金經理人,David Einhorn是紐約大都會的少數股東。而光芒隊之所以會這麼紅,是因為光芒隊創造了跟運動家隊同樣的魔球奇蹟。

熟悉美國大聯盟的球迷都知道運動家的魔球,就是以統計數據客服小市場球隊財力不足的難題,透過計量分析來創造球隊的長期競爭力,而運動家的魔球也推動了sabermetrics的興起。而光芒隊所做的其實也差不多,球團也運用了計量分析,不但如此,還有一個新概念,就是The Extra 2%的概念,他們認為,勝負基本上是50-50的機率,但如果你可以找方法多個2%,長期來說,你的結果就大大不同,其實這個觀念也跟價值投資的觀念差不多。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The Extra 2%這本書(剛好台北市圖書館又有),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有些價值投資人也推薦看這本書。內容介紹光芒隊在新管理階層接手後,在薪資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從一支萬年爛隊,變成過去五年平均勝場數91.6場的強隊。方式跟運動家隊差不多,就是依靠選秀,培養年輕球員,簽別的球隊所忽略的球員,以及利用新老闆在投資銀行的方法做球隊的交易。而除了提到提升球隊競爭力之外,還有提到如何讓球迷回到球場的過程。

而在最近運動畫刊,就有光芒隊的專題報導,裡面也有Extra 2%的觀念,例如一般觀念都認為第一個好球數要搶到,但光芒隊卻是以2好1壞來作為球數領先的條件,在去年他們在2好1壞出現的比例是大聯盟第一。

另外,還有介紹光芒隊培訓投手的方法,特別是他們培養投手的系統跟制度;熟悉棒球的人都知道,投手是棒球運動最重要的一環,在我過去看大聯盟的歷史,過去20多年只有多倫多藍鳥隊1992-93是靠打擊奪冠的,其它冠軍球隊的投手陣容都是當年度數一數二,不管是牛棚或是先發。

光芒隊的老闆體悟到這一點,但礙於球團Budget有限,無法簽下超級投手,所以他們就想辦法去培養自己的投手,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培養年輕投手不躁進。有些球隊為了戰績考量,常會把年輕有潛力的投手提前推上大聯盟,因而造成這些投手提早受傷,或是還不夠成熟,無法如預期的達到該有的潛力。但光芒隊不一樣,對於年輕投手,一進去先強化身體,手臂以及肩膀,並規定年輕投手一年只打一的層級,什麼球種不能投,像所有年輕投手一開始都不准投cutter,而投球局數跟投球數都逐步增加。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耐用度高,報導指出,在大聯盟要得到冠軍的一個指標,是隊中有四名投手上場先發30場以上,過去五的球季只有15支球隊達成過,其中12支球隊進季後賽,而過去五年的世界大賽冠軍,都有四名投手先發30場以上,而光芒隊也是其中一隊;其次是即戰力,光芒隊的投手不但耐用,且年輕,而且成熟度高,看一下他們去年先發投手的情況就知道。

Age W ERA GS IP H SO WHIP SO/9 SO/BB
James Shields 30 15 3.52 33 227.2 208 223 1.168 8.8 3.84
David Price 26 20 2.56 31 211 173 205 1.1 8.7 3.47
Matt Moore 23 11 3.81 31 177.1 158 175 1.348 8.9 2.16
Jeremy Hellickson 25 10 3.1 31 177 163 124 1.254 6.3 2.1
Alex Cobb 24 11 4.03 23 136.1 130 106 1.247 7 2.65

我覺得光芒隊的成功,主要在於他們的觀念正確,管理階層知道自己沒有錢留下或簽下明星球員,能靠的就是年輕球員,所以他們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一定要培養一群年輕投手,可以不斷的補充投手的流失,而且這些年輕投手一上大聯盟,就一定要是即戰力,這種觀念造就了他們過去五年的成功。

光芒隊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們管理階層願意接受事實,但不是跟事實妥協,而是找方法取得競爭優勢,不斷的改善過程,專注於過程的完美,成功就是這樣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