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Digital Turbine (APPS US) - APP與電信商之間的橋樑


好久沒有建議標的,先談談我目前第二大持股,Digital Turbine,這是大約今年4月買的。
 
投資概念:

1.    在房地產市場,地點很重要,而現在手機螢幕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全世界有無數個App,一款App能夠在手機首頁上先佔據一個位置,就有機會長期獲利。

2.    電信商跟手機OEM在手機成為成熟產品下,需要額外的營收,手機螢幕位置就很重要,電信商跟手機OEM就像房東一樣,掌握很龐大的房地產。

3.    Digital Turbine就擔任了仲介的角色,作為電信商,手機OEMApp之間的平台,幫助App取得好的螢幕位置,也替電信商跟手機OEM帶來額外營收。

 Digital Turbine是一個平台,主要產品是Ignite,功能是當消費者從電信商買了新手機,Ignite在開機後會根據電信商所提供的消費者資料,例如年齡,地址,舊手機的app等,知道消費者的偏好,替消費者篩選(curate)之後,預先安裝App至新手機,或是在開機的時候,推薦消費者可能有興趣的應用程式。想要進入到Ignite預設名單的應用程式,必須要付錢給Digital TurbineDigital Turbine跟電信商分潤,約50/50

公司的歷史很波折,也換過名字,Digital Turbine也是透過reverse merger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CEOInsiders還被指控涉嫌證券詐欺,這個是很大的風險。但Digital Turbine取得Ignite平台,正好符合現在電信商的需求。

 Digital Turbine目前主要客戶是美國四大電信商,營收占比79%,客戶集中度很高,但管理層試著降低集中度,所以開始往海外中,其他客戶佔比從8%提高到24%,算是很成功地降低客戶集中度,目前全球總共有40partners,相信營收集中度會持續降低。而其他客戶的成長率也很快,超過3倍。

Digital Turbine的營收就是看手機數量,以及Revenue per Device (RPD)Ignite只能在Android上使用,而美國Android手機有裝Ignite平台的比例約10%,因為Ignite可以替電信商帶來100% margin的營收,電信商很樂意在手機上裝Ignite,就算美國手機總量不會成長,但會更新,所以Ignite的裝機量會隨著滲透率而增加。

美國以外市場的話,Digital Turbine目前最大客戶是三星,能夠打入三星對Digital Turbine是很大的幫助,海外市場必須要跟OEM合作,因為海外消費者通常都是自己買手機,然後找電信商,目前已經有50個國家有Ignite的產品,明年將擴大到70個國家,且三星也會帶來其他海外電信商,像明年Digital Turbine就會跟Telefonica合作。

所以,Digital Turbine的裝機量持續增加,2017年約6,000萬台,最新一季是3.25億台,且最新一季的成長率還有62.5%,有了龐大的裝機量,剩下的就是如何monetize這些手機。
 
至於RPD,還很低,成長率30%,預估可能$1.5-$3左右,假設每台手機預設6apps,每個app 17 -50 cents,在供給有限,需求很多的情況下,RPD勢必會往上。此外,Digital Turbine的營收是pay per install,這比較屬於一次性,今年多增加了revenue sharing,占比只有5%左右,如果這可以成功增加,將增加營收的可預測性。
新產品也是成長來源,Digital Turbine利用Ignite平台,還開發新產品,像是Smart FoldersSingle TapSmart Folders是把相關的app放到同一個資料夾,之後還會推薦用戶可能有興趣的app。而Single Tap讓用戶可以直接在某個app看到其他app連結後,直接點選安裝,因為不用透過Google Play,所以app不用被抽30%。新產品的營收比較屬於recurring,成長也很快,最新一季QoQ 32%,佔營收比從15%提升到18%

Digital Turbine的平台越做越成功,有著跨平台的網路效應,越多app,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電信商跟手機OEM,自然吸引更多的app上架,可以看到Digital Turbine的營收過去6季成長率是46%/50%/34%/30%/38%/37%,維持相當快的成長,毛利率也是逐季往上,一年前是31%,上一季是37%,這個數字以軟體來說不高,但有一些誤導,因為Digital的營收固定要分潤給電信商,如果以淨營收,不考慮分潤,毛利率有70%以上,公司也是連續5Operating Income為正數,而因為有可轉債跟Warrants評價損失,仍是持續虧損,但可轉債以贖回,Warrants明年將到期,預估明年可以看到淨利為正,FCF都是正數。

 評價面,公司有提供扣掉可轉債跟 warrants評價損失的adjusted EPS,過去12個月是0.17,目前的PE 50.8倍,EV/S 4.3倍,以軟體類股來說,並不是很貴的,若考慮扣掉分潤的淨營收,EV/S 8倍左右,跟軟體同業動不動10倍以上的EV/S,還算是便宜。再挖深一點,APPS所做的蠻像廣告科技,目前adtech最有名的就是Trade Desk,其PE130倍,EV/S 18倍,雖然Digital Turbine不像Trade Desk,但這樣的評價差距也太大。

Digital Turbine的風險,有兩個,第一個是電信商自己做,but why botherDigital Turbine一年營收才1億多美金,而電信商自己做的話,要投入R&D,況且,假如AT&T自己做,那Verizon會願意用AT&T的產品嗎?其他電信商不採用,裝機量就會很少,就無法攤提投入開發軟體的固定成本,那何不交給Digital Turbine,電信商開心的收租?第二個風險是,Digital Turbine的產品競爭力,其軟體不難,重點是它的合作關係,而其所花的R&D費用,只佔營收10%,相對軟體同業是偏低的,不能夠說有很強的競爭力。

 Digital Turbine可說是佔據一個好的位置,產業趨勢也對其有利,評價也不高,市值不大,關注度也小,評價將會繼續往上,長期來看,我還不覺得是個很好的公司,當EV/S10倍的時候,就會賣掉。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基金黑暗面

I`m back. 最近真的沒在update部落格,很多事情,忙著追小孩跑,上班的掙扎等等,所以沒有持續更新,基本上是沒有在更新,有想要寫,但有時候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直以來,都有財務自由的想法,每年持續compound,總有一天達成,目前也累積了一些資產,差不多快達到最低門檻了。而最近看到工作上的情況,真的很想離開這工作。作投資就是要厲害到不怕沒工作。

共同基金一直以來不是我的投資工具,而現在在國內某家基金公司工作多年,真的讓我親身見證基金的操作,直接印證了:基金不能買。

2006年在我開始接觸投資時,也買過基金,以定期定額為主,但買沒多久就金融海嘯,後來又接觸期貨,就再也沒買過基金,運氣好的是有小賺一點。之後接觸巴菲特,看到巴菲特對基金公司的看法,自己對投資有比較多的研究,因此開始討厭基金。

進到壽險投資部,開始讓我見識到投信的世界,因為很多的投信來推銷基金產品,看了很多基金公司給的presentation,我最大的結論是:怎麼基金永遠都在看多?怎麼每次來present都是買點?presentation的內容,推導的結論都是買,我真的沒看過有投信來說要賣的。此外,當初我們還是有資金配置要買基金,篩選標準很簡單,一支基金需要在過去10年當中,7年打敗大盤,結果10支當中約只有1-2支,當初一個想法是,怎麼連這標準都做不到,還可以每年收2%管理費(投信向壽險收的管理費會遠低於2%),然後每個來present,都是名牌套裝,全身亮晶晶,不輸投資銀行的行頭。

諷刺的是,我這麼的厭惡基金,卻還是進來投信,因為薪水比較好,沒辦法,在財務自由之前,還是要有固收累積資產,進來投信之後,讓我知道基金投資研究的運作,怎麼全部都跟我之前看到的,跟巴菲特所提倡的投資觀念不同,因此這幾年,我每天都活在矛盾當中。

從外部看,會覺得基金經理人是很厲害的,研究功力不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先說明,並非每一個都很差,仍然有研究能力很強的,是有真功夫的,但10個當中約只有2個,2個當中可能有1.5個是在台股,海外基金很少,所以一般投資人要挑選到好的基金,真的很難。

過去十年,ETF的崛起,打趴了共同基金,我很開心看到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基金是不該存在的產業,無法長期打敗大盤,卻每年收2%的管理費,且不管多頭或空頭都收,怎麼會有人買?但還是有很多人買,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話術影響。

很少聽到人買基金賺錢的,但很多基金經理人都是賺飽飽,特別是早期的,原因是什麼?我之後會講,透過我過去在投信的經驗,讓大家知道為何上面的現象會存在,也讓大家知道內部的荒謬跟不合理的運作,還有投資心理層面,跟利益鬥爭。我還是會寫一些個股,但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基金,救一個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