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Hilton Grand Vacations (HGV US) - A Spin-off & A Good Business Model


HGV是2017年1月新的Spin off,是由原本的Hilton 分拆成三個公司,HGV是Hilton旗下做Timeshare,分時旅遊,就是將一個度假村分時段,然後把每個時段的使用權銷售給消費者,以一週為單位,消費者購買某一週後,就可以每年在同一時段擁有使用權,到當地度假。 

Summary: 獲利能力比對手好,因為Spin-off造成mispriced的機會

1. Spin-off後造成部分賣壓,PE約16倍,相較於同業VAC的20倍,評價不貴,且獲利能力優於同業。
2. 2010年轉換成capital-light的fee-for-service商業模式,替其他房地產開發商銷售並管理VOI,目前占營收58%,為同業最高。
3. OP margin 21%,ROIC 41%,市佔率從5%提升到12%


營運模式

HGV是從事Timeshares的公司,分時旅遊,又稱vacation ownership,就是將一個度假村分時段,然後把每個時段的使用權銷售給消費者,以一週為單位,消費者購買某一週後,就可以每年在同一時段擁有使用權,到當地度假。

HGV總共有46 個度假村,7,592個Timeshares單位,總共有265,000個會員,以前VOI(Vacation Ownership Interest)的來源,大多是HGV自行開發及持有,所以需要很多的資本去開發土地跟度假村,但過去五年開始轉變策略,替第三方業者做銷售跟管理,HGV收手續費跟管理費,這種VOI來源稱為Fee-for-Service,佔總VOI的58%。

其營收來源有三個:

1. Sales of VOIs (Vacation Ownership Interest),銷售VOI以及Fee-for-Service獲得的管理費跟手續費。
2. 收取利息,timeshare業者會貸款給購買者,年利率9-18%。
3. 俱樂部跟渡假村管理費,因管理俱樂部所產生的營收。 


產業

美國總共有1,500個度假村提供198,000單位,有兩種形式可以購買Timeshare,一種是fee simple,這種方式讓消費者`擁有`某時段的產權,另一種是購買點數,除了可以使用timeshares,也可以在同一個公司內交換成其他旅遊設施的住宿權。

分時旅遊的好處如下:
  1. 相較於飯店,分時旅遊可提供更寬敞更大的空間,平均是兩倍大,且有許多的家庭設施,適合一整個家庭使用。
  2. 大多數消費者沒有能力購買整個度假村的產權,因此timeshare看提供彈性,低成本。
  3. 飯店旅館的住宿費波動大,timeshare付錢之後就不會再變動

購買VOI之後,消費者每年都還會付一筆管理費,這筆費用會用作維護跟更新度假村設施,以及給付保險跟稅收,這筆費用是由Homeowners` assoication (HOA)保管,然後Timeshare公司跟HOA請款,所以這產業除了一筆一次性營收之外,每年都會有recurring revenue,這是非常吸引人的。

此外,Timeshare業者還會提供貸款給購買者,然後收取利息,根據Marriot Vacation的資料,49%的消費者會用貸款的方式購買,貸款金額不大,平均約在$22,000-25,000,吸引人的是利率是10-18%。

產業結構是分散的,初始的發展是由許多獨立的開發商構成,1980年代後陸續有大型的飯店集團加入,現在漸漸由這些集團所主導,未來可能也會有購併,產業主要的競爭者是Wyndham,Marriot,Disney以及ILG。

其實整個產業看起來,營運模式差不多,都是銷售VOI,提供貸款收取利息,然後做物業管理,另外某些公司會用Fee-for-Service的方式營運,所以做的東西類似,因此產業要分高下,目前來看是銷售能力,地點跟品牌。就品牌來說,因為現在大型飯店集團控制這個產業,品牌的差異並不會太大。

在比較銷售力時,可以用一個數據,volume per guest (VPG),代表的是在銷售中心每一次的sales presentation所帶來的sales,這可以看出Timeshare業者的銷售效率。以下表來看,HGV的銷售能力相對較強。 


                        HGV        VAC         ILG        WYN
VPG              $3,508     $3,386    $3,554    $2,326 


An Attractive Business Model

HGV原本是自行開發物件,然後在銷售VOI,所以需要比較大的資本投入,2010年開始,轉向Fee-for-Service的Business Model,幫其他房地產開發商管理跟銷售VOI,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用太多的資本,而由於輕資產,收取固定費用,所以cyclicality比較低,ROIC跟Margin也較快,而由於都是跟開發商合作,所以庫存物件的來源更廣,成長速度會比較快,使得HGV的市占率從2007年5%上升到2015年的12%。獲利能力也比同業好。

                                                HGV        VAC        ILG        WYN
Fee-for-Service Sales Mix        58%          0%        0%          6%
OP Margin                               21.1%     11.9%     18.4%    23.1%
Net Margin                              11.6%       6.7%     10.8%
ROIC                                        41.3%       8.1%     15.8%

以上的表可以看出,Fee-for-Service比例越高,獲利能力越好,而HGV的ROIC比對手高2-5倍,且從2011年的12.5%提升到41.3%。這個Business Model的轉變,讓HGV成為成長較快,獲利能力也比較優異的公司。

不過現在有一個問題還未解決,就是這種Fee-for-Service的business model這麼好,為何其他對手不採用,這個是未來要再去研究的。 


Valuation

HGV目前共99M股,市值為2,836M美金,2016年前9個月的pro forma EPS為1.37,2015年為1.70,簡單換算過去12個月的EPS會落在1.8左右,PE為15.9倍,EV是$3,997M,EBITDA是379M,EV/EBITDA是10.5倍,評價並不貴。

再來看一下跟競爭對手VAC財務數據: 


HGV

2013 2014 2015     2013- 2015
Revenue 1224 1317 1475 20.5%
Operating Expense 975 1004 1154
Operating Income 249 313 321 28.9%
YoY% 25.7% 2.6%
Operating Margin 20.3% 23.8% 21.8%
Net Income 128 167 174
Adjusted EBITDA 306 353 373
ROIC 29.50% 47.70% 41.30%

VAC

2013 2014 2015       2013-2015
Revenue 1749 1736 1830 4.6%
Operating Expense 1606 1579 1612
Operating Income 143 157 218 52.4%
Operating Margin 8.2% 9.0% 11.9%
YoY% 9.8% 38.9%
Net Income 79 81 123
ROIC 5.75% 5.75% 8.43%


VAC目前PE是20.6倍,過去五年平均是33.5倍,EV/EBITDA是12.1倍,HGV的獲利能力較為優異,ROIC較高,且成長率不輸VAC,但評價卻不如VAC,很明顯的HGV是undervalued,而可以解釋VAC的評價較高的原因是,margin過去兩年提升了370bps,所以成長速度較高。但HGV的評價還是低很多。

簡單估算一下評價,HGV在2017年的net income預估是170M到186M,PE如果用18倍計算,潛在的價值在$30.9到$33.8,以我的成本價25.95來算,報酬率19%-30%,算起來還不錯。 

這邊是我整理的pros & cons


Pros
  1. Timeshares產業成長快,產業每年有recurring revenue,還收取高利率的利息
  2. HGV獲利能力高,OP margin 21%,ROIC 41%
  3. 市占率從2007年5%上升到2015年的12%
  4. Net owner growth高於對手
  5. 輕資產經營模式,收取手續費跟管理費,減少自行開發
  6. 市佔率從2007年5%上升到2015年12%(需要找出原因)

Cons
  1. 產業銷售行為可能有問題,常有騙局出現,且轉賣不易
  2. 產業分散,競爭程度可能很高
  3. Airbnb的威脅

Disclosure: Bought HGV at $25.95,現在已經到$28.65,沒想到賣壓這麼小,所以不會再加碼,耐心等待。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2016年投資績效檢討

既然是投資人,都會做個年度檢討,自己也要寫個第一篇,但觀察很多的部落客,或是投資達人,寫的績效都很好,似乎很少看到績效很爛的,敢在部落格上面寫出來,除了看到李忠孝的這一篇

所以在下筆寫這一篇部落格時,其實很害怕,很怕寫了之後,以後就會不有人看了,但實際上,目前我的瀏覽次數是34,000次,我的Regular讀者不多,頂多就是1 個,就是我的寶貝老婆,所以下檔空間是有限。

另外,把自己的績效檢討寫出來,也算是一種成長,承認自己的錯誤跟不足,才有機會進步。

2016年我的整體報酬率是-0.02%,S&P 500上漲9.5%,MSCI World All Country是6%,我今年是做了白工,做了一整年,不如年初就買ETF,然後抱一整年。

2016年我犯了很多錯誤,偏離了很多,以下就是幾個重大錯誤。

去年最致命的錯誤,是買了很多大盤的Put,扣到這些,我的報酬率,會是正的,對大盤的判斷,是我在2015年底所做的,當初就直觀的認為空頭快到了,一月份的時候,看起來是對的,但就目前來看,受傷很大,而我對大盤的判斷,也沒有明確的根據,也沒有寫下投資理由,所以很難去檢討,造成虧損,這是我自己造成的。Market Timing的確不容易,但我因為手癢,自以為聰明,就做了這個投資決策。

個股虧最多的是LGF,當初買LGF是因為看好John Malone會以LGF做媒體內容整合平台,但其電影表現太差,股價重挫,後來有減碼一些,但在LGF確定買下Starz之後,有進去加碼攤平,事後證明是衝動性購買,買進的時候PE並不便宜,而媒體內容的生意變動很大,很難預測,只因為John Malone進場就買進,這實在是很爛的理由,沒思考評價也沒真的認清企業的本質,沒有認真的做功課。

第3個錯誤,不是很致命,但不改就會很慘,就是看到別人賺大錢的策略,我就試著去做一下,特別是賣個股Put,整年下來,是沒賺沒賠,但也是花不少的手續費。

另外,2016年漲最多的能源,原物料跟金融,我沒有投資的太多,殺最慘,評價很低的產業,卻沒有好好的研究,跟價值投資實在是有很大的差異。

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感想,就是我有兩個帳戶,IB的帳戶-4.9%, Scottrade是+6.11%,雖然Scottrade是落後大盤,但主要是因為現金佔50%以上,而最有趣的是,Scottrade整年度我只做了三次投資,賣掉AZO,買進SBNY,再下跌時加碼SBNY,另外還持有BRK,整年度下來,Scottrade的績效遠優於一整年動來動去的IB,我以我自己的行為,證明了降低交易,減少Turnover,績效才有可能好。

雖然很多錯誤,但好的一面是,我認真研究,以價值投資,以巴菲特的方法,且耐心等待自己的買進價位,而買進的公司,表現都很好,就是以下三檔:

ODFL +71%
WAB +30%
SBNY +30%

但有一個隱性失誤,我最喜歡的且賺最多的ODFL,我沒有重押,所以對我的績效幫助只有一點點。

整體來說,我在去年犯的錯誤,就是動來動去,自以為聰明,並偏離了價值投資,雖然績效不好,但我很高興,可以藉由這些錯誤,更了解自己個性上的缺點,也真正找到有效的方法。

我從以前就知道,價值投資,是很好很正確的投資方法,這個世界是很多人都知道,也靠價值投資,巴菲特的方法,賺到很多錢,但真正在個人投資實務上,可以遇到這麼明顯的對照組,應該非常的少,我很幸運,感謝上帝,讓我自己真正經歷到。

寫到這裡,已經不在有一開始的害怕跟慚愧,反而是一種成長,跟紀律的養成,認真檢討錯誤,真的是進步的方法,只是我靠自己的錯誤才學乖,對於2017年,我的人生即將有重大的轉折,很幸運在這轉折前,我可以有這樣的經驗跟學習,今年我的目標就是不要再犯這些錯誤,所以自己列了一個Fool List,每次做決策時,會Review一下。希望在2017年的檢討上,不會再有這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