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後心得,商業周刊的報導:儒鴻,現在來看,儒鴻做的東西都是對的,但一開始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一開始洪鎮海花很多的錢去開發產品,賺來的錢都投入下去再研發,沒有做這些,也不會有後來的大量訂單以及穩定的客源,也不會有現在的高成長,高Margin,以及高報酬率。
In hindsight,儒鴻一開始做的事情,沒有辦法視為是好的business,花大量的資本去維持獲利成長,但現在來看,他做的事情卻是對的,因為這些花費建立起很高的barrier to entry,尤其是當他達到規模之後,其他的公司很難跟他硬拼。所以洪鎮海在2000年初所作的決策是很有前瞻性的。
身為一個價值型投資人,一開始也不會注意到這樣的公司,但過去十年,儒鴻替股東創造了很大的價值,也可以說它是價值投資,身為一個投資人,miss掉這樣的好公司,真的很可惜,也是一個錯誤,但從中可以有一些資本運用的想法。
固然ROIC可以代表一家公司的競爭力強弱,高ROIC代表這是一個Good Business,但單看絕對數字是會被誤導的,就如同COH或是宏達電一樣。相反的,低ROIC不代表公司未來就不好,一個新公司,通常都需要很大的資本投入,去維持它的成長,也通常會有較低的ROIC,但如果可以像儒鴻一樣,一開始的低ROIC轉換成高的ROIC,那就是真正的Good Business。
真正的重點,應該在於公司怎麼去運用它的資本,有的好公司投入的資本都很少,但有的好公司投資的資本很多,但賺的卻更多,所以看深一點,公司到底是盲目擴張,還是有目標有計畫的建立sustainable moats,後者是可以帶給投資人超乎想像的價值的,看到儒鴻是個例子,台積電也是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