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股票是死還是活??

一大早就看到關於債券天王Bill Gross的文章:http://blogs.wsj.com/marketbeat/2012/07/31/bill-gross-were-witnessing-the-death-of-equities/

這讓我想起在1979年,BusinessWeek也有類似的文章:http://www.businessweek.com/stories/1979-08-13/the-death-of-equitiesbusinessweek-business-news-stock-market-and-financial-advice

在這篇文章發表後,我們來看看後來美國S&P 500的表現:


SPX Return 年複合報酬率
1979/8/13 107.42
1980/8/13 123.28 14.8% 14.8%
1981/8/13 133.51 24.3% 11.5%
1982/8/13 103.85 -3.3% -1.1%
1983/8/12 162.16 51.0% 10.8%
1984/8/13 165.43 54.0% 9.0%
1985/8/13 187.3 74.4% 9.7%
1986/8/13 245.67 128.7% 12.5%
1987/8/13 334.65 211.5% 15.3%
1988/8/12 262.55 144.4% 10.4%
1989/8/11 344.74 220.9% 12.4%


數字會說話,大師會說錯,未來我們就來看看股票是死還是活吧....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HTC跟RIM的啟示

宏達電(2498)跟RIM (RIMM),兩家現在被Apple跟三星打到掛的智慧型手機公司,股價曾經也是不可一世,宏達電曾經是千元股王,現在則是面臨300元保衛戰,國內某大型保險公司曾在千元時建立宏達電部位,現在可能要哭沒眼淚了,所以說,法人不見得比較厲害,不管是壽險公司或基金公司,他們也都是散戶,只不過是資源跟資訊比較多的散戶,但資源多跟資訊多不代表錢多多,投資還是要靠思考跟觀察。

回到正題,到底這兩家公司出了甚麼問題?這個問題討論不完,網路也一堆文章可以找到,所以小弟我不想引經據典的去說,只聚焦在財務報表上的數字,財務報表到底告訴我們什麼,可以知道這兩家公司的股價遇到麻煩,而未來怎麼避開這樣的公司。

這兩家公司,有非常湊巧的情況,就是它們的毛利率變化,請看下面的圖表:


宏達電的毛利率,在2007年看到高點,RIM則是2005年,但在2006年後,毛利率連續兩年都掉3%以上,所以2007年似乎是關鍵,那一年發生甚麼事,就是iPhone問市,帶動smartphone產業的成長。

宏達電明顯的產業起飛階段的受益者,在2010的營收將近翻倍成長,RIM則是受害者,2007跟08年營收成長也是翻倍,但那時候上班族還沒有廣泛使用iPhone,所以黑莓機還很風行,但高處不勝寒,感覺不到地面上的熱度,很快就被一堆smartphone取代。

相較於Apple的毛利率,是逐年上升,明顯的除了品牌競爭力外,利潤也都被蘋果拿走,儘管HTC營收高成長,但毛利率告訴我們,產品競爭力不如蘋果,在浪潮退了之後,就知道HTC沒有穿衣服,現在只能買300元不到的衣服,產業成長到一度程度後,就可以看出高下。

也就是說,當一家公司處於高成長階段,要注意毛利率的變化,就可以知道誰強誰弱,股價一路走高,毛利率卻持續走低,就要注意,要看公司營收成長的變化,如果明顯下緩,趕快跑就是了,這個例子很多,去年的佳格也是一樣,毛利率先掉,營收也不行之後,股價也一落千丈,最近股價很強的葡萄王也有這種狀況。

順待一提,在smartphone產業上,有一個明顯的情況,就是有不同產品線的企業都勝出,像是Apple跟三星,不只有智慧型手機,還有筆電,平板電腦,LED等,但只有單純做手機的,都輸,像HTC,RIM,還有Nokia,產品線集中在手機,這是個很好玩的現象,但小弟我競爭策略學的不好,還參透不了其中的道理,未來有機會,在來探討一下。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放緩的美國經濟

美國的GDP公佈了,沒甚麼太大的意外,只有1.5%的成長率,目前可以說是又接近double dip 的邊緣。

成長率往下走是事實,但原因在哪裡可以看一下,當然,歐債可能是主要原因,而新興市場的放緩也可能是成長率下滑的因素,簡單說,可能是全球經濟所拖累的。

不過就數據上來看,似乎不是如此:

以上面的表來看,出口是連續三季往上走,且這一季在美元強勢的情況下,還能夠成長5.3%,看起來出口不是主要造成原因。

因此,美國成長率的走緩,不要怪別人,要怪還是怪自己國內,這一季美國消費只有成長1.5%,耐久財的成長,甚至來到負值,不過這一塊波動的幅度比較大一點,只看一季不準,連續兩季都負值,就要注意了。

房市跟企業投資都還算不錯,這一塊至少支撐住美國的經濟,其實從企業投資與出口來看,明顯的看到美國在企業面的狀況是算很好的,但企業好就是沒影響到民間的消費,這也可以從消費者信心看出來:

Source: Calculated Risk

不過消費者信心算是結果,主要的還是在這一季就業的疲弱,而目前看起來,就業要真的sustainable,還有一大段的路要走,這可以從output gap看出:


Source: HSBC

Output gap還是很大,而且沒有大幅度拉近的狀況,所以Bernanke一直說就業復甦很疲弱,不是沒有道理的,目前的復甦也是1980年以來最爛的一次。


目前來看,只能說美國經濟是放緩,但要說衰退還不至於,這樣的成長率應該是未來的常態,也就是PIMCO一直強調的"New Normal",真要突破這種new normal,就要想辦法讓企業獲利流到民間就業,這個不是Bernanke可以去影響的,主要還是要財政政策,偏偏明年初有個Fiscal cliff存在,不用期待太高,民間還是自求多福比較好。

至於過兩天FED的開會會怎麼做呢?個人是覺得FED會wait and see,畢竟經濟放緩,但沒有太強烈的sign要進一步施救,而且過去幾次的貨幣政策,都是短期效果,還沒看到持續性的景氣復甦,效果是遞減,要用也要危急時刻用比較好。

或許未來,這種1~2%的成長率是常態,但不管怎樣,目前成長率都比公債殖利率高,要跑入公債,實在不划算,我還是繼續買股票吧。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亞馬遜-很貴的書店 (續)

昨天提到亞馬遜,剛好當晚就公布財報,沒甚麼太大意外,營收還是高成長,年增率29%,但一樣還是不怎麼賺錢,127億的營收,只有賺7百萬,net margin只有0.1%!!又做了一季的白功,不過毛利率來到26.1%,不但大幅改善,還是新高,雖然沒賺什麼錢,但競爭力也沒變差。

但值得注意的是,營收成長率在掉,請看下圖:



Q3也預期會有虧損,但股價沒甚麼太大反應,不得不佩服Amazon,一直用長期的觀點來吸引投資人,畢竟只要margin改善,獲利leverage的效果很大,總而言之,Amazon企業本身沒太大變化,重點還是在價格。

昨天以一些價格比例的方式來評價,今天則用企業比較,不過要拿企業來比較很難,畢竟現在Amazon領域裡面,只有它本身,且網路公司也沒有那麼長的歷史,但是實際上,到是有不錯的例子可以比較,就是Wal-Mart (WMT),這也是亞馬遜常拿來比較的公司。

其實兩家很像,基本上都是零售商,掌握通路,只不過一個是線上,一個是實體,但幾乎甚麼都賣,強調的企業理念也是低價,連margin都一樣,Amazon好一點是3.6%,WMT是4%左右,且WMT也有一段高速成長期,這段期間,我們可以拿來跟亞馬遜做比較,也可以看一下股價跟PE。

WMT的高速成長期,是在1983-1992期間,在這裏強調一點,因為我資料只有從1980開始,所以不確定1980年以前怎麼樣,說不定更強,但就先暫時拿來做比較,就稱為WMT黃金10年,請看它在1983-1992的營收成長率,與AMZN 2002-2011的營收成長率比較

WMT AMZN
1992       55,985 26.4% 2011    48,077 40.6%
1991       44,289 34.8% 2010    34,204 39.6%
1990       32,863 26.5% 2009    24,509 27.9%
1989       25,985 25.0% 2008    19,166 29.2%
1988       20,786 29.4% 2007    14,835 38.5%
1987       16,064 33.9% 2006    10,711 26.2%
1986       11,994 41.0% 2005      8,490 22.7%
1985          8,507 31.8% 2004      6,921 31.5%
1984          6,453 37.2% 2003      5,264 33.8%
1983          4,703 2002      3,933 26.0%
Average 31.8% Average 31.6%
CAGR 31.7% CAGR 32.1%


幾乎一樣,WMT用十年的時間,從營收將近50億,增加到500億,AMZN也是一樣,今年500億就可以達成了,但從1992年之後的十年,WMT變成以下這樣:

WMT
2002     231,577 12.5%
2001     205,823 6.6%
2000     193,116 15.8%
1999     166,809 19.8%
1998     139,208 16.7%
1997     119,299 12.4%
1996     106,178 12.0%
1995       94,773 13.6%
1994       83,412 22.7%
1993       67,986 21.4%
Average 15.4%
CAGR 14.6%
從年成長率30%,下滑到15%,當然也跟企業規模變大有關,但也告訴我們,當企業規模變很大的時候,要高速成長很難,Apple是個例外,AMZN是很好的企業,但是不是也跟Apple一樣是個例外,我沒辦法知道,只是由成長率來看,AMZN的動能還是很強,突破100憶之後,年平均成長率是35.1%,WMT突破100憶之後則是29.3%,Apple突破100憶之後,成長率是41.8%,只能說賈伯斯是神。

我們還是以WMT為例,未來AMZN的營收成長率往下,是可預期的,也是正常但因為它可能是例外,假設比WMT好一點,營收以20%的速度在成長,十年後會變這樣:

2021    297,680
2020    248,067
2019    206,722
2018    172,269
2017    143,557
2016    119,631
2015      99,692
2014      83,077
2013      69,231
2012      57,692

十年後,AMZN會是個將近3000億的怪物,有了營收,我們就可以算一下獲利了,以WMT來看,1983-1992的net margin,跟AMZN做個比較:

WMT AMZN
1992 3.6% 2011 1.3%
1991 3.6% 2010 3.4%
1990 3.9% 2009 3.7%
1989 4.1% 2008 3.4%
1988 4.0% 2007 3.2%
1987 3.9% 2006 1.8%
1986 3.8% 2005 4.2%
1985 3.8% 2004 8.5%
1984 4.2% 2003 0.7%
1983 4.2% 2002 -3.8%
Average 3.9% Average 2.6%


AMZN要差一些,但扣除虧損那一年,平均是3.2%,不會差太多,而WMT在黃金十年過後,平均的margin是3.2%,往下掉,假如AMZN也是維持在3.2%,它未來十年的獲利,會是以下:
2021       9,526
2020       7,938
2019       6,615
2018       5,513
2017       4,594
2016       3,828
2015       3,190
2014       2,658
2013       2,215
2012       1,846
Sum     47,924     


當然2012年不會有18億,但就假設這樣好了,十年累積的獲利是480億,現在市值是990億,花十年的時間,還不能回本,說不定還要再等五年,一個公司,十年都不回本,這太可憐了,如果margin好一點,4%,會變成怎樣,

2021     11,907
2020       9,923
2019       8,269
2018       6,891
2017       5,742
2016       4,785
2015       3,988
2014       3,323
2013       2,769
2012       2,308
Sum     59,905


一樣,沒回本,如果AMZN是跟Apple一樣神一般的公司,6%,十年累積890億,但6%的margin,AMZN真的做得到嗎?過去只有一年曇花一現8.5%,但過去做不到,未來就做得到嗎?

最樂觀的情況是年營收成長30%,淨利率5%,這都是神的表現,很難很難,而且這是不考慮景氣影響,投資不能看那麼樂觀,太樂觀就什麼價格都能買,以Amazon現在的市值來說,很難justify,唯一可以說服我的,是它的free cash flow,過去十年的FCF是淨利的3.8倍,但是,回到上一篇,為什麼不買Apple呢?好企業要有好價格,Amazon目前的價格,只能說不是太好。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亞馬遜-很貴的書店

亞馬遜,有人說它是下一個Apple,不可否認,亞馬遜是一間很棒的企業,凡是亞馬遜進入的市場,都有本事摧毀原本的領導者;亞馬遜進入電子書店市場,擊垮Barnes & Noble,讓Border書店破產倒閉,進入電子產品市場,摧毀掉Best Buy,去年引入Kindle Fire,不惜虧本,把Tablet市場價格拉低,也逼得Apple要推出低價iPad,我看也是Apple gross margin下滑的幕後推手,現在又要進軍企業辦公用品市場,我看FAST跟GWW要小心點了。

財務數字也可以看出亞馬遜企業模式有多強,營收過去十年每年都超過20%成長,獲利則不是太穩定,去年則是下滑46%,但亞馬遜是一個Cash machine,CFO/Net Income比例每年都超過2倍,這都要歸功於亞馬遜的存貨管哩,還有收現金的能力,所以它的現金回收循環是負的!!跟Apple一樣是惡霸,收錢收的快,給錢給的超慢,一年只付四次錢,且付錢次數逐年降低,這完全符合好公司的素質(不只Apple如此,巴菲特核心持股可口可樂也是收現惡霸)。

亞馬遜的CEO Bazos也算是個狂人,創立之初,就一直強調亞馬遜重視的是Free cash flow,不管華爾街怎麼想它,每年他都在年報加入一封1997年的年報,而他也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永遠是長期的觀點來看待亞馬遜。

亞馬遜的企業模式不在贅述,網路上跟雜誌的介紹很多,至少它符合好企業的條件,但身為投資人,除了看企業本身外,還要看價格,現在問題來囉,亞馬遜的問題,就是它的價格,當然,有人說亞馬遜還在高成長,不用管它價格,買就是了,不過連知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David Einhorn都公開說要空它,亞馬遜的價格是值得去思考的。

看亞馬遜的本益比178,我只能說insanely high,以一家年營收將近500億的公司來說,這種PE太恐怖,PE是Apple PE的十倍,但成長性沒有高十倍,也比FB的93倍高。不過以市值營收比來看,亞馬遜兩倍左右,還算合理,甚至便宜,因為Apple的PSR相當於3-4倍左右,但這多少也反應市場認為亞馬遜top line的擴張可能到一個極限,市場所預期的是亞馬遜margin的改善,畢竟它的Net margin去年只有1.3%,上一季低到1%,與它過去四年平均 margin 3.5%來說,差太多,所以高PE也表示市場在預期它未來在margin的改善,上一季毛利率是大幅改善,不錯的跡象。

當然,看亞馬遜,可能不要去看它的PE,畢竟CEO都說了,現金流最重要,身為企業主,現金流也是最重要,身為投資人,現金流也很重要,而且亞馬遜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獲利可能不亮眼,但現金流能力恐怖,因此,可以看一下它的現金流評價,一樣,拿它來跟Apple比一下:

                                                 Apple                   Amazon
Price to FCF                             16.02                      47
Price CFO                                 10.6                     30.5
Price to Cash                             19.48                   42.74
CFO 8YR CAGR                   61.13%                12.25%
FCF 8YR CAGR                    98.25%                18.95%

我只能說,一樣貴,到不如買Apple,至少目前Apple是看的到也吃的到,也難怪David Einhorn說Apple undervalued,看空亞馬遜。

當然,有人說股價是看未來,未來的Amazon成長空間很大,想像無限,這我承認,亞馬遜也真的是好企業,但就是一句話: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好公司,亞馬遜是好,但我沒辦法說服自己它的價格是合理的,除了PSR之外。

亞馬遜的評價還沒完,下次還會用另一種方法來看,暫時先忘掉亞馬遜吧!!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麥克雞塊教會我的事情

麥當勞,可算是小弟我一個失敗的投資,進場失敗,但出場可算是成功,雖然整體來看是虧錢的,到是學到不少東西。


昨天麥當勞公佈財報,獲利是下滑4.5%,是從2009Q2以來首次獲利下滑。MCD去年是非常強的個股,漲了31%,受惠於它的過去四年高成長性,今年則是逆勢,在一月份到高點之後,就一路走低,今年跌了11%左右。


麥當勞的好,不用贅述,看看台灣的麥當勞就知道了,每一間幾乎每一個時段都坐滿,中餐的時間就像戰場一樣,而營收獲利都持續成長,以一支年營收270億的企業來說,過去五年獲利CAGR是13.1%,很不容易,淨利率20%,高的嚇人,除了歸功於已退休的CEO Jim Skinner之外,還要加上企業的Model,總而言之,是非常好的企業。


小弟我正是看到麥當勞人滿為患,不買實在可惜,但買了之後才知道更可惜,這就讓我想起巴菲特的買股原則,Buy a great company in a reasonable price,MCD符合great company的定義,但我買的卻不是reasonable price。


當初買進價格是97.7元,以當初PE來看,大約18.36倍左右,算是大型股少見的高PE,但當時想,反正都人滿為患,不用怕。


後見之明來看,這價格真的太高,加上後來的發展以負面偏多,首先是Skinner退休,雖然新認CEO Thompson不是沒經驗的人,且在MCD待了很久,但畢竟新人需要試用期。


再來就是最致命的同店銷售,四月份大幅滑落,從三月的7.7%掉到四月的3.3%,其實這早就有先兆了,在二月的時候是亞太與中東掉到只剩2.4%,五月更是掉到負值,這過去四年沒看過,同店銷售的成長告訴一件事:今年的麥當勞業績不會好,頂多跟去年持平。


其實中途跌破任何均線時都想賣,但這麼好的企業就這樣賣掉,實在可惜,心中很多個萬一,做投資最怕的就是萬一,太多萬一,你的資產就會一萬一萬的掉。


之後冷靜下來好好的想想MCD的價值,其實不困難,很容易就知道就算跌下來,價格都太高,以最簡單的ROE+book value來評估(洪瑞泰所提出的,很有用),EPS今年預估,5.57,只成長4.5%,算合理,也可以算是最樂觀的EPS,符合之前提到的,MCD今年不好


那給多少PE呢?以MCD在今年上半年PE來看,在18-19倍之間,以過去一年,過去十年跟五年CAGR來看,十年是15%,五年是13%,去年14.1%,都高,今年預期0成長,也高,怎麼看都高,都貴,我該做的動作,是賣出,而不是買進或持有,我自己算的合理價是81塊,今年的低點也差不多是81左右,因此MCD超過90都要賣。


做完簡單的數學計算後,知道自己錯了,唯一該做的就是做我所算出的,運去很好,麥當勞在七月初漲到92,不賣可惜,心中有了它的價值,也不會受市場影響。雖然是虧了6%,但至少已現在來看,我做的決定是對的。


不得不佩服巴菲特,Buy a great company in a reasonable price,這句話一生受用,等麥當勞跌到我要的價格,我在當你的股東吧。